電子版:2025年3月號院訊
經濟壓力下的學院發展
幾乎所有神學院或基督教機構都有經濟壓力,經常收到別家機構奉獻的呼籲,令到內心好像也麻木了似的。作為神學院的院長,理所當然地負起經濟需要的壓力和責任。常常閱讀一些先賢先信的見證,他們憑信心渡過不同的難關,讓神的工作大大地開展,令後輩的我羨慕不已,因為我也很渴望能學習他們的信心,也渴望經歷他們因信心而來的成果。可是,談何容易,並沒有一條方程式,好像數學計算,套入即可找到答案,而是無數次經歷,都有新的考驗和體會,這正是屬靈生命的學習與操練。
在不減公務員及相關公職人士的薪酬大前題下,今年財政赤字預算案中,其中支出較大的社福開支難免遭開刀,相信社福機構的管理層也忙於籌算,如何削減開支,在那些項目上削減等等的頭痛抉擇。骨牌效應下,意味著未來的日子,教會的奉獻收入有可能減少,或至少不能奢望增加,而神學院也首當其衝地面臨奉獻減少的處境,是否應該學效公司管理法則,財政預算也要量入為出?過去差不多四十年的教會事奉中,我常常教導執事和會眾,教會的預算若量入為出,則很多事工就不能推展了,雖然教會在過去也過著緊日子,但卻不因為經濟因素而影響教會的事工。今日在神學院的事奉,我也懷著同一原則,因為我們並沒有任何「量入」的依據,奉獻收入往往是不能準確預計的,學費的收入或者可以稍為估算,但也不能準確,特別是對於晚間課程的最大學生群,更不容易估算出席人數,更何況學費的收入,約佔經常收入的13%,奉獻收入則佔了80%,可見大部份的收入來源並不能預計的。面對這樣的經濟環境及壓力下,學院是否仍有空間談發展、談建設?
感謝神的恩典,學院的同工都一致認為,在這種情況下,學院仍有必要增加服侍教會的空間及資源,好好發揮學院的優點,成為眾教會及弟兄姊妹的幫助,繼續履行培育信徒,訓練傳道人的使命。學院最大的強項,就是聖經及聖地教育,這是眾教會及校友對我們肯定的。一直以來,學院定期舉辦聖地團,在經濟不足情況下,仍堅持資助將要成為傳道人的神學生團費的一半,使他們得以親臨聖地,體驗聖經場景,更深入明白聖經的地理,同時也讓有心志認識聖經地理的信徒一同參與,加深對聖經的認知。不過,未必很多弟兄姊妹能負擔得起參加聖地團的費用,因此,我們構思了聖地體驗袖珍版,計劃將現時學院的校園,在某些空間位置,裝置成聖地的某些場景,例如:加利利海邊,耶穌兩次對彼得的召命,及耶穌受苦之路等等;也裝置一些可供安靜及默想的場景,例如:袖珍版的哭牆,好讓學院除了借出場地供退修外,也可以有環境的裝飾,提供弟兄姊妹靜修及反思生命的場景;同時,也可提供教會或團契,在校園內舉辦小規模的聖地之旅,及反思生命的退修活動;我們也期望增設語音導賞的設備,方便個人或小組自行享用這些設置,讓更多人的靈命更新和復興。這些建設需要額外籌款來完成,我們深信,上帝必成全這工,也深盼弟兄姊妹能認同我們的建設,支持我們,使這些設置能盡快完成,造福眾教會和眾聖徒。
沈志雄牧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