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今科學發達的時代,讀者可能會質疑耶穌施行神蹟的可行性,因此筆者在本文,以耶穌在約翰福音記載的第一個神蹟「水變酒」作為例子,1從科學的角度,來分析耶穌「水變酒」神蹟的可行性和超越性——指向耶穌是「神的兒子」,擁有超越世人的能力。
神蹟的定義
若從聖經的角度來看,神蹟就是神所行的事蹟,即神的作為,包括一切神向人施恩的行動或幫助人得勝的事件。2除此之外,大自然本身及其現象也可歸類為神蹟。3但是,若從科學的角度來看,神蹟普遍地被接受為一些超自然,不遵循或違反自然定律,不能用科學(理論/定律)來解釋的事件或現象。4那麼,聖經中記載的神蹟,是否必定違反自然定律,不能用科學來解釋?答案是「不一定」,因為一切自然或科學理論/定律都不是人所「發明」的,而是創造萬物的神,在太初時已經設立,之後在漫長的歲月中,逐漸被人「發現」出來,例如牛頓發現的「萬有引力定律」(Newton’s law of universal gravitation) 和之後愛因斯坦發現的「相對論」(theory of relativity)。因此,從大自然的現象入手,並不能正面或反面証實「神蹟」的存在。5一些不能即時給予解釋的事件或現象,可能只是因為當時人已知的科學/自然定律未能解釋而已。6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絕對科學/自然定律」的觀念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縱然一件事情或一些現象的發生,可以用已知相關的科學/自然定律來解釋,但是如果根據當時「神蹟」發生的處境或條件,卻不能解釋它發生的時間和過程,它的出現可能是神的自我啟示,或是神干預世上活動的標記 (sign)。7在舊約中,神自己親自或藉著祂的僕人(天使和先知)施行「神蹟」,直接或間接地向人啟示祂(和祂的作為)。8在新約中,神則透過祂的兒子耶穌基督、或祂的僕人衆使徒,施行「神蹟」來啟示祂(和祂的作為)。9
耶穌「水變酒」神蹟
在約翰福音第一個神蹟中,耶穌將用來潔淨用的水變成大量的好酒(約2:1-11)。按照已知的化學反應,要直接將反應物 (reactant)「水」(H2O)變成產物(product)「酒/酒精」(CH3CH2OH),根本是不可能發生的,因為酒的釀製過程,一般是糖(葡萄糖/果糖)加上酵母菌 (yeast),然後經過發酵作用下,最後轉化為酒精和二氧化碳 (CO2)(圖〈一〉)。
圖〈一〉:糖發酵的化學反應
C6H12O6 (sugar) + yeast → 2 CH3CH2OH (ethanol) + 2 CO2
糖 + 酵母菌 → 酒精 + 二氧化碳
釀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食品加工方式之一;發酵也是人類較早接觸的一種生物化學反應。現代釀製葡萄酒的方法,一般包括以下程序:(1) 葡萄種植與採收;10(2) 破皮;11(3) 發酵;12(4) 陳釀:澄清、過濾、裝瓶。13釀製葡萄酒的條件要控制適宜,才能產生上佳品質的葡萄酒。釀製葡萄酒的條件包括:14(1) 葡萄品質;15(2) 適當和適量的酵母菌;(3) 發酵過程之環境,例如溫度、 16氧氣含量、17和酸鹼度。18因此,如果要將水變成酒,水中必定需要高含量的「糖」並適當和適量的「酵母菌」,並且須要在適當的溫度和酸鹼度,並低氧含量之環境下,經過一段時間的化學反應,才能產生「酒精」。
縱然用來潔淨用的水可能含有發酵需用的反應物「糖」和催化劑「酵母菌」,19但是它們的含量一定很低,而且還要配合適當的發酵環境(溫度、酸鹼度、氧氣含量),因此在短時間內製造大量高品質的葡萄酒,簡直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還有,猶太人婚筵用的葡萄酒是「紅酒」而不是「白酒」,因此在釀製的過程中,需要「帶皮」發酵,以增添酒紅色。所以,如果要將所有用來潔淨用之六口石缸的水,20在短時間內完全變成高品質的酒是不可能的話,21要將它們全部變成高級的「紅葡萄酒」,就更加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所以,根據現時已知的糖發酵的化學反應,要將潔淨用的水變成酒,肯定是不可能發生的。那麼,耶穌這個水變酒的神蹟,是否一定不可能用科學來解釋?
根據物理學中質量守恆定律(law of conservation of mass),在一個「封閉系統」(“closed system”) 內,即使隨著時間的推移,它的總質量(total mass) 仍是保持不變,因為系統質量不能改變,即是不能增加或消除。這定律意味著質量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破壞,儘管它可能在空間中重新排列,或是該實體可能在形式上發生變化。例如在圖(一)所顯示糖發酵的化學反應中,反應前的糖 (C6H12O6) 之化學成分的質量(6個碳 “C” + 12個氫 “H” + 6個氧 “O”)是等於反應後產生之酒精 (2 CH3CH2OH) 和二氧化碳 (2 CO2) 的總質量(也是6個碳 “C” + 12個氫 “H” + 6個氧 “O”)。因此,按照質量守恆定律,如果在一個封閉的系統(石缸)內只有水 (H2O) 的成分(氫和氧)而沒有碳的成分,除非有物質從該系統外面輸入,否則任何化學反應也不可能在該系統中產生含有碳成分的酒精 (CH3CH2OH)。
根據上文之討論,石缸內即使含有碳成分的糖,但是數量有限,不足以變化成大量的酒精。但是,如果根據愛因斯坦所發現之質能守恆公式 (E=mc²),22以光速將能量從一個封閉系統的外面輸入,就有可能在該系統中產生一些原先不存在的「新物質」。所以,在第一個神蹟中,耶穌將石缸(封閉系統)內的水變成酒,其中一個可行的科學方法,是按照這個質能守恆公式,以光速將「能量」從祂的身上(外面)輸入石缸內,「創造」大量的好酒。23雖然我們無法完全知曉耶穌採用那種方法/方式(可以或是不可以用人已知的科學來解釋)施行「水變酒」的神蹟,但是有一件事可以肯定,就是在當時神蹟發生的環境(條件)下,只有耶穌才能夠將六口石缸內的水,在一瞬間完全變成好酒,其他人根本不可能做到。24所以「水變酒」不單是一個「神蹟」,更是一個「標記」,25標誌著耶穌是神的兒子(和基督),擁有超越世人的能力,不受物質質量的限制。
註:
- 關於其餘耶穌在約翰福音所行的神蹟,如何涉及科學範疇之詳細討論,可參看筆者稍後出版的著作《約翰福音的七個神蹟:敍事結構、舊約猶太背景、希羅神明背景、與科學範疇之探討》。
- 例如:創24:12-27;撒上14:23。
- 例如:伯5:9-10;詩8:1, 3; 19:1; 89:5。
- 根據劍橋英文辭典,「神蹟」的定義是「一種不遵循通常的自然規律,被認為是由神造成的不尋常且神秘的事件」(A “miracle” is defined as “an unusual and mysterious event that is thought to have been caused by a god because it does not follow the usual laws of nature.”)。
- 聖經中一些神蹟,是透過大自然現象發生的,例如:在出埃及記中,耶和華神用強風把紅海分開 (14:21)。
- 例如:一些先前未能用牛頓力學解釋的現象,之後透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可以得著解釋。
- 當然天使或撒但(及他統領的鬼魔)也有一定的「超能力」,可以行神蹟奇事,但其目的卻不同—前者是幫助人認識神,後者卻是迷惑人遠離神。
- 例如:神(的使者)從荊棘裡火焰中向摩西顯現(出3:2);神藉摩西施行十災(出7:14-12:36);神使約但河的水斷絕,立起成壘(書3:12-17);先知以利亞使婦人之子復活(王上17:17-24);先知以利沙以二十個餅和一些新穗子餵飽一百人(王下4:42-44)。
- 例如:耶穌在約翰福音所行的七個神蹟;使徒彼得醫治一個生來瘸腿的人(徒3:1-10);保羅使猶推古復活(徒20:7-12)。
- 葡萄樹一般結果的時候,是在種植後2-3年,而且不論葡萄樹的樹齡是多少,只有每年新長出來的枝子才會結出果實;因此,果農每年都必須修剪枝幹,以致每年的產量得到保證(比較耶穌在約15:1-5有關「我是葡萄樹」的講論中,指出父神是栽培葡萄樹的人,凡屬耶穌結果子的枝子(信徒),祂就修理乾淨,使枝子結果子更多)。
- 當果農把葡萄果實採收後,酒莊一般會採取「去梗」的步驟,將帶有過於苦澀單寧的梗去除。另一方面,為了提升葡萄酒的品質,酒莊便會將去梗後的葡萄進行篩選,把有瑕疵的葡萄以及參雜其中的葉子或雜物拿走,然後把果實「破皮」並放置在有利於酵母菌生長環境之發酵桶(或罐)中等待發酵。這些發酵容器會預先被低劑量的二氧化硫 (SO2) 處理,以防止在發酵過程中,葡萄被微生物感染。如果是釀製紅葡萄酒,在發酵過程中會「帶皮」發酵,以增添酒紅色。
- [1] 在發酵過程中,酵母菌(作為發酵過程中需用的催化劑 “catalyst”)繁殖增加的同時,會將葡萄裡的糖分(葡萄糖和果糖),轉化為酒精與二氧化碳。這些酵母菌的來源,可以是大自然,或人工添加,而不同種類的酵母菌會產生不同風味的葡萄酒。紅葡萄酒發酵所需要的溫度,通常會比白葡萄酒高。當葡萄汁液在發酵容器中發酵成酒精的同時,浸泡在容器中的果皮和果肉,在5-7日後便會釋出葡萄酒的色素和勁度。最後,當糖分被完全轉化,或是酒精濃度到達一定的百分比時,發酵過程便會停止。一般而言,當酒精濃度到達16% 時,酵母菌會被殺死,因此如果沒有另外添加酒精,大部分釀製的葡萄酒之酒精濃度不會超過16%。
- 紅葡萄酒的陳釀時間一般是4個月至4年不等。在陳釀過程中,釀酒師須要使用不同的方式,透過放進不同的「添加物」,來「澄清」紅酒中的雜質。「澄清」後的紅酒,經過「過濾」後被裝瓶,但是也有許多紅酒是不經過澄清和過濾的步驟,目的是增添酒的風味和厚實感。由於太熱或太冷都會對葡萄酒造成損害,所以葡萄酒存放的最佳溫度是大約10-13 °C。其次,葡萄酒須避免直接或間接被天然光線或人工光線照射,否則酒會變舊或改變味道。
- 不同的發酵環境(例如溫度、氧氣含量和酸鹼性)會影響酵母菌之生長和效用,繼而影響發酵的速度並酒精的濃度和純度(數量和質量)。
- 葡萄的品質視乎葡萄樹出產地之氣候(溫度、濕度、雨量等因素)和土壤質素。
- 一般釀酒環境的適合溫度是 20-30 °C之間,因為這個溫度間較適合酵母菌的繁殖和作用。相反,釀酒溫度過低或過高,都會對酵母菌作用產生不利的影響。另一方面,溫度的高低也會影響釀製出來的酒之風味和口感。
- [1] 釀葡萄酒過程中須盡量避免額外的氧氣接觸,否則酵母菌會被抑制的同時,醋酸菌會繁殖擴增,將發酵出來的酒精進行氧化化學反應,結果產生醋酸,使釀出來的酒混雜著濃厚的醋味,破壞了葡萄酒的味道。酒精氧化成醋酸的化學反應如下:CH3CH2OH (ethanol) + O2 + yeast → CH3COOH (acetic acid) + H2O (酒精+氧氣+醋酸菌→醋酸+水)
- 同樣,發酵過程中的酸鹼度,會嚴重影響酵母菌的繁殖和作用。
- 當客人進入主人家裡時,會先從門口的石缸內,將一些水舀出來,作潔淨之用(約2:6),而當石缸內的水不夠時,家主的僕人就會按需要而添加;因此,在這段將水舀出和倒滿的過程中,很有可能會將一些「添加物」加進石缸內的水裡面,而在這些「添加物」中,雖然可能包括不同類型的「糖」和「酵母菌」,但是要含有大量製造「葡萄酒」所需的葡萄糖和果糖,並適當和適量的酵母菌的話,簡直是不可能的事。
- 在耶穌時期,猶太人所用每口石缸的容量大約可以盛2-3桶水(約2:6,每桶水=10加侖/40公升),即20-30加侖(80-120公升),所以6口石缸大約可以盛120-180加侖水,即480-720公升水;這是非常大的數量。
- 耶穌將六口石缸內的水全部變成上等品質的紅葡萄酒(約2:10「好酒」kalo;V oinoV)所需用的時間,最長也只是從耶穌開始吩咐用人把六口石缸倒滿水,直到用人把水舀出來的這段時間而已。可想而知,這段由水變成酒的時間是非常短暫的。
- 質能守恆公式 (E = mc²) 是一種闡述能量(E)與質量(m)間相互關係理論的物理學公式;公式中的 c 是物理學中代表光速的常數(即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 = 3 x 108 m/s)。自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發表「E = mc2」的質能守恆公式後,不同的研究人員便嘗試從實驗中證明這條公式。他們設想從碰撞的光子中(能量),創造出電子和正電子(電子的反粒子)。由於當時實驗技術及設備有限,構想一直只停留在理論階段。直到1997年,科學家終於找到證實這項理論的方法,從純粹的光(能量)中創造物質,達至真正的「無中生有」。電子是構成物質的基本粒子之一,是原子的外殼部分。相反,光子是質量為零的基本粒子;換言之,從光子中製造電子,即是從無到有創造物質。參看D. L. Burke et al., Positron Production in Multiphoton Light-by-Light Scattering, Phys. Rev. Lett. 79, 1626 (1997)。到了2021年,美國魯克黑文國家實驗室(BNL)成功應用愛因斯坦「E = mc²」質能守恆公式,從光中創造物質。科學家使用「相對論重離子對撞機(RHIC)」,將2個帶正電的金離子在真空中加速至光速的99.995%,此時金離子周圍會出現一堆光子,像雲一樣隨著金離子移動。當金離子彼此通過而不發生碰撞時,周圍的光子在互相作用下產生電子 (e–) 和正電子 (e+)。科學家指出,這種由能量轉化為物質的現象,正是愛因斯坦「E=mc²」質能守恆理論的直接結果,也就是能量與物質是可以互換的(質能互換)。在這項研究分析中,科學家測量了6000多對電子、正電子與系統中的能量、質量分布和量子數 (quantum number),均與理論計算得出的結果一致,同時也觀測到光在真空中的偏振現象 (polarization phenomenon)。雖然這項研究只是實現基本測量,但是研究人員相信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在不久將來會有更多實驗數據,去確立愛因斯坦「E = mc²」質能守恆定律。參看 J. Adam et al., Measurement of e+e− Momentum and Angular Distributions from Linearly Polarized Photon Collisions, Phys. Rev. Lett. 127, 052302 (2021)。
- 從約2:7-8的記載,耶穌曾經「吩咐」用人「把缸倒滿水」,之後又再「吩咐」他們 「現在可以舀出來,送給管筵席的」,因此,耶穌可以透過祂聲音的「能量」,以光速輸入石缸內,創造大量的好酒。究竟耶穌如何將石缸內的水變成酒?其中的兩個可能是:(1) 直接用祂的能量在石缸內製造適量的酒精分子 (CH3CH2OH),同時清除石缸內水的一切雜質,最後將兩者(酒和水)按著適當的比例混和一起,變成濃度剛好的「好」酒;(2) 按照酒精分子結構,首先在石缸內製造所需用的碳元素 (C),然後按著比例將它與石缸內的水 (H2O) 進行相應之化學反應(耶穌身上的「聲能」提供進行化學反應需用的「化學能」),使C、O、H三種元素重新排列組合,變成濃度剛好的「好」酒。因著耶穌是萬有(包含世上所有物質與能量)的來源(約1:2「萬有是藉著他(耶穌)造的…」),祂的能量是無限的(比較約3:34-35「神所差來的…神賜聖靈給他(耶穌),是沒有限量的。父愛子,已將萬有交在他手裡」),一切自然定律或科學也是祂設立的,所以耶穌可以由無變有,也可以按照祂所定的科學定律(不論是人已經發現或是未曾發現),在祂掌控之環境(條件)下,用祂無限的能量(透過質能守恆公式、能量轉化、或是其它方法),在短時間內將石缸內潔淨用的水變成好酒。從這個角度來看,無論這個神蹟可以或是不可以用人已知的科學來解釋,只有耶穌才能夠將六口石缸內的水,在一瞬間全變成好酒;相反,任何人在該環境(條件)下,根本不可能做到,所以「水變酒」是一個「神蹟」,標誌著耶穌是神的兒子(和基督)。
- 即使在現今科技發達的時代,科學家在任何實驗環境下,採用任何方法,也不可能短時間內將石缸內用來潔淨用的水,全部變成上等品質的好酒。
- 關於在約翰福音中「神蹟」與「標記」的關係,參看筆者早前發表的文章(任志明著。《約翰福音第一個「神蹟—標記」的剖析》。2018年8月號院訊。香港:中國浸信會神學院,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