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東看西看地理,見仁見智見天道

  1. 引言

  本文改寫自筆者剛完成的聖經地理書的第一課的第二部和第三部。

  感謝上主,在學院同工的鼓勵,教會弟兄姊妹的支持,筆者才能夠堅持到底、完成在我看來,又大又難的聖經地理。筆者沒有想到,可以編著厚厚八百頁的聖經地理。全書共十課,正文二十五萬字,連同註腳約三十五萬字,三百幅圖表。參考表1及圖1。

  著作命名為《天經地理》,以天道為經,地理為緯;有根有據地運用地理資料,按照歷史文法釋經原則,與讀者同遊聖地,穿梭經文,領受上主的話語。在下文會從認識聖經地理的必需性和可行性,說明《天經地理》如何運用地理知識研習天道。

2. 認識聖經地理的必需性

  聖經的作者都是在特定的地方生活和工作,意味着他們的生活環境塑造他們的生活習慣,也塑造他們的思想和寫作。我們要清楚理解聖經作者對日常事情的記述,就必須按照他們身處的地理環境來理解。例如:迦南屬於地中海氣候,雨季在冬天開始,必須在初冬犂田播種,故此,箴言第二十章四節說:「懶惰人因冬寒不肯耕種,到收割的時候,他必討飯而無所得。」

  因着地理上的隔閡可能會引起的誤解,聖經作者有時刻意補充地理資料。例如:路加可能為免讀者誤會,攻擊耶穌的人大費周張,押耶穌上山,然後,把耶穌推下山崖。路加向讀者指出「他們的城造在山上」(路四29)。地理上,拿撒勒位於加利利山脈,470米高,與比山腳平地高出370米。參考圖2。

3. 認識聖經地理的可行性

  迦南各個地區的分界,從舊約時代沿用至今,例如:是非拉、尼格夫、亞拉巴。「要起行轉到亞摩利人的山地和靠近這山地的各處,就是亞拉巴、山地、是非拉、尼格夫,沿海一帶,迦南人的地,並黎巴嫩山又到幼發拉底大河。」(申一7) 原文另譯。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聖經地理學者借助各門的學問,重現(re-present)聖經時代的風貌。他們依據氣候考古學,估計1900年代以前的迦南氣候與聖經時代相似。而學者又運用地質學,重繪古近東地貌。例如:因着河道改變和沖積平原的擴大,原本在亞伯拉罕時期位於波斯灣岸邊的吾珥,已遠離海岸從285公里。

  當然,我們不可以忽略,近幾十年的全球氣候暖化和宏大的工程,着實改造了迦南的風貌。6故此,本書主要運用1900年代中期或以前的地理資料,解說聖經地理。例如:第七課會從1950年以前的耶斯列谷是泥沼地,7不是現今所見的阡陌片片,講解耶斯列谷的主要用途是戰場。

  要百分之百重現聖經時代的世界,聖經人物的活動或生活範圍大概是不可能的。正如《牛津聖經地圖集》(Oxford Bible Atlas) 作者柯提斯 (Adrian Curtis) 指出:「就算已經找到明確的古近東道路網與貿易路線,也不能夠確定亞伯拉罕遷徙路線。」8

  然而,我們不宜因噎廢食,正如柯提斯在他的聖經地圖集,也嘗試勾劃亞伯拉罕出吾珥入迦南,甚至下埃及的路線。9我們應該做的是,嚴謹運用地理資料,是就說是,不是就說不是,不肯定的就說不肯定。加上,學者仍在殫精竭力,從考古、文獻等不斷為我們提供資料,叫我們日漸弄清楚聖經的世界。

結語

  筆者期盼真理的聖靈引導讀者,從筆者查考的心得,舉一反三,不單認識地理,也洞察天經,更能夠在地上踐行天道。最後,筆者大膽借用路加的心聲,表明筆者的心志。當然,筆者絕對不敢自比為路加!

「愛上主的人哪,10有好些人提筆編寫聖經地理,述說神在我們中間所成就的事,是照傳道的人從起初親眼看見又傳給我們的。這些事我既從起頭都詳細考察了,就定意要按着地理次序寫給你,使你知道所學之道都是確實的。」(路一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