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唔係嚟學習神嘅話㗎咩?我究竟讀緊啲乜?(我不是來進深學習神的話嗎?我究竟在讀甚麼?)

甲)引言

  在現今神學院林立的香港,信徒要接觸神學並在信仰上進深已可說是易如反掌。有別於以往的印象,讀神學也不再只為裝備成為全職事奉上帝的牧者或宣教士。今時今日,很多信徒均懷著不同的動機報讀神學:除了剛剛提到全職事奉這主要原因外,更多信徒是為了更好的事奉、有的是為了更深認識自己所信的信仰及傳統、有的是為了兌現自己對神的承諾及奉獻、有的可能想透過學習不同宗派的教導來豐富自己、甚至有的可能只是遵從自己尊敬的牧者及屬靈領袖的建議及鼓勵等等。無論哪一種原因,讀神學均可說是信徒認真對待自己的信仰及成長的體現。而促成信徒願意作出「讀神學」這個決定其中一個主要因素,正正就是信徒想能更了解上帝的心意、更認識上帝、更親近上帝、更經歷上帝等較側重於個人主觀信仰經歷的動機與期望。然而,正正就是這一類「忠心」的動機和期望,令信徒對「神學」有了偏差,甚至錯誤的期盼,例如:神學的學習如何可以透過更多歷史「證據」和科學論證來證明及加強信徒自身讀神學前已有的信仰或信念及其說服力、神學如何可以讓人有更美好的屬靈生命及與神的關係、神學只學習《聖經》及教會傳統等,從而令信徒們在沒有足夠心理及知識的預備情況下展開神學之旅,以致很多信徒在讀神學的過程中面對空前的「信心危機」又不知如何自處。再加上神學課程的廣闊及其密集又高的學習要求,往往令很多信徒,特別是華人信徒,在讀神學的過程中既迷網又不知所措,不禁問:「我唔係嚟讀神嘅話㗎咩?神啊!我究竟讀緊啲乜呀?!」。甚至有信徒因未能克服這些「黑人問號」的困難而「懷疑人生」,並對信仰產生質疑及冷淡自己對神的心,實在十分可惜。有見及此,為能讓大家能對「神學」有初步的認識,以及對「讀神學」有更佳的心理預備,本篇專文會嘗試跟大家簡單地探討「讀神學讀啲乜?」。

乙)讀神學讀甚麼?

  究竟「讀神學讀啲乜?」要解答這條問題,我們首先要回答「神學」是甚麼。純粹單從「神學」這個詞的組成來看,「神學」似乎是所有有關神的學問。然而,雖然這個簡單答案不算錯,但也不能完全反映「神學」的本質。根據David F. Ford的Theology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有關「神學」定義的簡短討論,‘Theology at its broadest is thinking about questions raised by and about religions’1,意思即是「神學」在其最闊的定義中不是只處理有關「神」的問題,而是處理一切有關宗教所引申的問題。就算參考Ford在之後為「神學」所定較為狹窄的定義 ‘…theology as a subject which deals with questions of meaning, truth, beauty, and practice raised in relation to religions and pursued through a range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and…is shaped institutionally and intellectually’2來看,這兩個「資訊量」豐富的定義均指出一個有關「神學」本質的事實,換句話說,「神學」的涵蓋範圍非常廣闊,往往比我們想像的還要多。故「讀神學」所要學習和處理的範圍本身就很寬闊。

  就算我們不從這個學術定義的角度,而單從教會現行要處理的範疇來看,我們也可以輕易看到「神學」所涉及的範疇十分廣闊:由一些屬靈的事情如與未信者或信徒討論神和《聖經》的理解;到策劃教會的事工如崇拜安排、短宣計劃、門徒訓練等;到關顧人的需要如婚喪嫁娶;甚至乎更多實務安排如財政、物業管理、資源調配等林林種種。由此可見,單是要訓練一位同學能在各方面都能應付,所涉及的科目實在繁多。

  就教會所關注及神學院而言,一般「讀神學」均需要接觸以下範疇/科目:系統神學、聖經科(新約/舊約)、差傳學、宣教學、靈修學、教會歷史、心理學、基督教教育、牧養及輔導學、聖樂、倫理學、講道學等。其課程涵蓋之範圍,實在並非四年或五年能夠完全覆蓋及掌握,故提提所有有意「讀神學」的信徒,要先有要面對很多從未接觸過、從未了解過、甚至本身未必有很濃厚興趣的科目的心理準備。

丙)讀《聖經》科目會是研讀「神的話」吧?

  或許有人會想:「那我只讀和《聖經》有關的學科便可以了吧。那些科目只會用時間在研究《聖經》——神及祂的話語上吧。」如果有人這般想,那就更加「大錯特錯」了。要知道研究《聖經》往往所涉及的範疇比表面看到的多很多。正正因為研究的對象是《聖經》,是那本在歷世歷代被廣範相信/認定是「神的話」,所以才更需要認真地用多重角度、多種工具來幫助我們審視並了解這「神的話」的意義及其眞實性與應用性。事實上,因着《聖經》在信徒群體與非信徒群體在歷史中都發揮着具大的影響力,並被視為十分重要,不同時代的人均以他們不同的立場、能力、並研讀工具與問題來詳細考究《聖經》的內容及其意義。因此,《聖經》研究本身便已具備不亞於其他神學科目研究的豐富資源和歷史。再加上神學不同科目都和《聖經》研究有着密不可分的互動,故此,當我們嘗試了解這「神的話」時,也應該及有需要認識這豐富的寶庫,以便我們能更立體及全面地了解《聖經》,了解「神的話」。以下的部份,我們將會簡略地探討研讀《聖經》究竟會涉汲哪些範疇。

丁)那究竟讀《聖經》是讀甚麼?

  究竟讀《聖經》是讀甚麼?這部份會扼要地提出四個常見又容易被人忽略的範疇:

一. 語文
  一提起研讀《聖經》,因着《聖經》是以文字的方式被記錄和留傳下來,相信很多人即時想到的是要學習和處理語文,特別是《聖經》原文。一般而言,很多人立即聯想到《舊約/希伯來聖經》要處理的是希伯來文,而《新約聖經》則是希臘文。但要留意這種分法未免太過簡化。在此,有兩個概念筆者需要提出,以便大家有更好的心理預備:

  1. 隨著《聖經》正典的形成是經過漫長的歷史和不同的宗教傳統,學者在研究《聖經》時需要將不同版本和傳統作出比較和參照。因此,在《聖經》研究中,除了要處理組成現有正典的兩種原文——希伯來文和希臘文外,有時也有需要接觸對正典組成影響深遠的《聖經》底本及其所使用的語文,例如:亞蘭文、拉丁文等。因此,各位需要有心理準備,隨着研究《聖經》的方法與進路不同,各位有機會要接觸不同程度和《聖經》有關的不同語文的。
  2. 另一種有關語文的心理預備,就是在讀神學過程中,必須要學習和使用大量的英文,甚至德文。這是較為容易被人忽略的一點。由於西方世界如德國、英國、美國等均較中國和香港等華人地區有較長的神學傳統和歷史,在讀神學的過程中難免要參考他們的著作,特別是那些被認為是重要的著作。而這些著作又是以作者的母語寫成,因此運用英文或德文來研讀成為了必須。當然,筆者也期盼將來有一日中文能成為《聖經》研究中不可或缺的語文。然而,就算今天就達成,英文或德文的學習和使用在神學的學習過程中因其歷史影響的原故依然十分重要。因此,各位還是好好預備好自己的英文吧!

二. 文學角度
  第二個對信徒來說需要有較好及較多心理預備的,就是以文學角度而非「神的話」的角度來研讀《聖經》。一般而言,這一點對福音派的基督徒衝擊較大,因為我們均認同並深信《提摩太後書》3章16-17節所指「聖經都是神所默示的,於教訓、督責、使人歸正、教導人學義都是有益的,叫屬神的人得以完全,預備行各樣的善事。」因此,我們很少會嘗試從另一種「世俗化」的角度和類別來研讀《聖經》。然而,由於神正正就是使用了文字和文學的媒介來盛載和傳遞祂的心意,再加上學術上為更能促進不同傳統、不同信仰、並不同立場的人都能夠彼此分享和切磋彼此間不同的理解,從而豐富大家對《聖經》的認識和理解,文學角度成為了現時《聖經》研究中一個重要的向度和溝通平台。故此,各位需有心理準備《聖經》研究的旅程會有很多「先破後立」,挑戰並更新自身對《聖經》理解的機會。

三. 歷史、地理、文化
  第三個《聖經》研究中需要有充足的心理預備的,就是對歷史、文化及地理的研究。由於《聖經》的不同書卷的寫成是在一個特定時空形成,要了解其意義一定難免要涉及其背景、目的、文化等因素。某程度上,決定讀神學的人或多或少都知道會觸及這些處境因素。然而,筆者想要提醒的是要研究這些因素的深度的預備。就經文的理解而言,這些因素並不只有次要的地位。相反,它們對經文的理解常常有著重大,甚至決定性的影響。因此,因應研經方法的不同,有時研經者要對經文當中的文化掌握往往可能要比想像的要深入,有時甚至深到一個地步,以為自己轉讀了古代歷史文化研究呢!故此,對歷史文化不太有好感的人一定要有相應的心理預備呀!

四. 考古學
  最後,在研讀《聖經》上,大家都需要有心理準備或多或少會涉及考古學的資料。由於考古學在香港的教學課程並不包括在內,普遍信徒對此門學問的認識大多只停留在印象層面。因此,當研經過程涉及到一些考古學的證據、理論和判斷時,往往會有點吃力和不知所措。其中的一些理解,甚至會對信徒的信心構成衝擊。因此,無論是對考古學的基本認識還是個人信心的預備,都是在研經的預備上必須的項目!

戍)總結

  就以上簡單的探討,讀神學似乎十分具挑戰性。那麼,神學豈不是「生人勿近」,甚至要「敬而遠之」?當然不是!這也絕非本篇專文的目的。相反,筆者正正希望能透過本篇專文幫助大家對讀神學,特別是在研經方面,能有更全面的認識,並能提提各位在開展神學的旅程前能有更好的預備。而這也是筆者為何願意執筆撰寫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Old Testament的原因,希望透過簡單介紹一些讀神學,特別是在研經科目上,一些常會接觸到,卻常常沒有足夠認識和準備的範疇上,能幫助讀者建立基本的認知,從而減輕在讀神學的過程中所要面對的「2nd / 3rd / 4th IMPACT」(衝擊)。誠然,讀神學的確是一個挑戰。然而,正因為讀神學能夠幫助我們更有系統整理自己的信心、更深反思自己與神的關係、更確切實踐信仰在日常生活中,筆者深信當大家決定願意回應神的呼召踏上不同方式的神學裝備時,你/妳必要在其中大大經歷上帝對你/妳的陶造或祝福。而在踏上旅程之前能有更全面的準備,相信能令大家更享受讀神學的挑戰與成長。謹此互勉之!

  1. David F. Ford, Theology –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p.3.
  2. 上引書,p.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