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來書的結構(二)

希伯來書既是一篇講章,它必有自己的論題,作者利用了獨特的文學形式將主題串聯起來,成為一卷結構精密的論文式講章,本文集中討論作者如何使用文學結構將主題清楚論述。

  1.  希伯來書之結構分析
    •  引言
      希伯來書的結構是一種表達手法──展示作者要分享的信息。故此,了解其結構就更能清晰地掌握信息的意義了。希伯來書分別有勸勉(exhortation)及闡釋(exposition)的段落,它們互相緊扣,彼此強化主題。形成一層接一層的主幹,又以重點字詞(hook words)或交接文句(transitional passage)讓我們見到它們的連貫。以下是透過分析不同層次的主題,討論主題如何隱藏在結構中。
    • 緒論(1:1-4)
      「這四節經文包含了一句富有伸述性、又有建設性的句子,它濃縮了不少重要的主題,舖排以後的段落。[註1]」它就是全卷希伯來書的緒論,握要點出全書的主題──由昔日神的啟示,轉談到神兒子執行在世救贖工作的啟示。由第四節轉論出天使的主題,開展以後的討論。
    • 第一層主題(1:5-2:18)
      第一層主題包含了(一)闡釋天使和基督地位之比較及(二)勸勉。(2:1-4)
      在第一部份的闡釋(1:5-14),論到基督的地位,祂是神的兒子並且是超越天使的,天使也不過是在神面前服役的靈而已,天使的使命是服侍那些承受救恩的人,但神的兒子卻是成就救恩的。這比較延續至第二部份的闡釋(2:5-18):神兒子的使命是管轄這世界,天使卻沒有這種權柄和能力。基督之所以有這權力,是因為祂為人成就了救贖的工作,所以,祂高於天使。
      在這兩段闡釋中間加插了勸勉,它彷彿打斷了闡釋部份的流暢。然而,這勸勉的主題就列明在2:1,「所以,我們當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他們所聽過的信息,是先藉著天使傳講,然後由主確定。這兩個方式帶出救恩的信息,集中於第二部份的闡明──基督的救贖工作。有誰今天輕忽基督的救恩,他將會受到更大的懲罰[註2]。作者打斷了闡釋部份,要突出基督救贖工作的高峰。
      2:16-18就是交接文句,利用重點詞語「忠信」(faithful)及「大祭司」(high priest)帶出下列新的主題。
    • 第二層主題(3:1-4:16)
      「忠信」及「大祭司」在這裡重現以連接上一段落,但作者關注的,卻是另一新的主題──透過比較耶穌和摩西,顯示他們的分別。他們都忠信於那位差他們的,但地位卻是不同。摩西忠信,由於他是神的僕人;而耶穌作為兒子,在治理神的家事上忠信。所以,耶穌在地位上是超越摩西的。
      兩者的比較還集中於他們的事奉。對於那些不信主的以色人,摩西不能使他們進入應許之地(經文在這裡用「安息」代替「應許之地」)。相反地,耶穌則把「安息」賜給那些相信的。在勸勉中,作者鼓勵讀者們持守他們的信心(3:12-14;4:11)及領受那應許的「安息」。耶穌的事奉補償了摩西給的應許,新的應許乃給予所有神的子民(4:9)。
      4:12-13總結了上面的討論,作者「提供支持4:11所述務必竭力進入安息的理據」[註3] 。這裡「神的道」指那些作者所引用,以闡明道理的經文[註4] 。這段好像離題似的。但是,如果這段是強調神話語的能力,相信的人就應該相信所引用的經文,並且在今天應用。所以,這段落提供了原因,作為下一段(4:14-16)鼓勵他們相信他們所認信過的。
      最後一段也是交接文句,運用「大祭司」這重點字詞連接下層主題。
      第一層主題表明了神的救贖計劃,他委派了自己的兒子耶穌,成為救贖的媒體。第二層主題提供了祂救贖工作的成果──應許的「安息」。
    • 第三層主題(5:1-7-25)
      這裡有兩組闡釋,中間卻夾雜了一段勸勉(5:11-6-12)。第一組闡釋(5:1-10)指出耶穌大祭司的地位是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並非照著亞倫的等次。從7:1開始,作者再次提及麥基洗德,這等次比亞倫的有更高的榮譽。亞倫的等次是根據律法而定,是肉身的要求;麥基洗德的等次卻是按那不能朽壞的生命的權能而定的。耶穌為大祭司的職任是高於亞倫等次的大祭司職任,因為耶穌的職任是永遠的,所以祂所成就的救恩也是永遠的。作者為何在這裡提出耶穌職任是超越的、是不能朽壞的呢?因為他要提出與這主題有關的勸勉之論據。
      勸勉開首,作者便警告讀者們應當離開基督道理的開端,竭力進到完全的地步(6:1),因為除了從基督領受救恩,再沒有別的教導作為他們信心的基礎,作者又鼓勵讀者們要持守信心,恆久忍耐,指望所應許的,亦即是「安息」。6:13-20引用了經文作例子,強化作者的鼓勵。這鼓勵怎樣能夠成就?接著的闡釋則提供理由來支持上述所提的勸勉。耶穌既為永遠大祭司的身份,就能夠成為讀者們的指望,因為他們可隨時藉著耶穌親近神,以大祭司的身份,在他們面對困難時替他們代求。
      經過第二層主題給予讀者的應許,作者從新的角度──永遠大祭司──來繼續描寫耶穌的救贖工作。這職任建立了讀者信仰的根基,使他們可以安然信靠。但到底這職任還要作甚麼呢?在下一層的主題將會揭曉。
    • 第四層主題(7:26-10:31)
      與前一個主題所關注耶穌那大祭司的超越等次不同,這裡關注的是大祭司的獻祭職事。
      7:26-28點出了這層的主題。有幾點值得留意的:首先,大祭司是先為自己的罪向神獻祭,然後才為百姓的罪獻祭;但耶穌是聖潔無玷污的,不須為自己獻祭。其次,大祭司的獻祭須要每天獻上;而耶穌只一次獻上,就已經足夠了。最後,耶穌把自己當祭物獻上代替世人的罪。
      8:1-13藉著比較耶穌獻祭的新約和以前的摩西律法,作者指向耶穌奠定那屬天的新約。摩西的約就是更美之約的影兒,前約漸衰,就必快歸無有(8:13),因為已有耶穌成就的新約了。這兩約有甚麼參考之處呢?作者在接著的段落(9:1-10:18)再加以討論。
      在9:1-10:18特別論到每年奉獻到神面前的獻祭作參考。依照前約,大祭司每年要進到至聖所獻祭,這樣每年的贖罪祭,赦罪的功效不是永遠,只是暫時而已。但耶穌一次獻上自己,就是永遠的獻祭,赦罪的功效也是永遠的。故此,新約是超越舊約的[註5] 。新約對讀者們的生命有甚麼影響呢?接著的勸勉提供了警誡及鼓勵。
      因著耶穌向相信祂的人所成就的新約,作者在整段的勸勉中(10:19-31)鼓勱信徒要存堅定的信心來到神面前。末日的審判就是警誡讀者們不要故意犯罪(10:26),若然故意犯罪,不接納耶穌為他所獻上的,他就是「踐踏神的兒子」(10:29)。一旦與這新約有份,雙方均不能毀約──神向信徒守約,使他們可以在祂裡面得享永遠的安息;而信徒面對任何患難都要對神持守信心。若然這警誡必須嚴厲遵守,作者有甚麼指引可以讓他們跟從呢?下一個勸勉就有一些忠告讓讀者們跟從。
    • 第五層主題(10:32-12:13)
      10:32-39帶出最後一重的主題。要遵守上述的指示,信心是重要的,但讀者們也要有面對患難的耐力。末後的指望成為推動他們向前的動力。所以,Harold W. Attridge 以「忠信到底的勸勉」(exhortation to faithful endurance) [註6] 為這段的題目是很正確的。10:39提出正面的鼓勵,教導讀者們要學傚前人有一樣的信心,作者就在下一段談論這些前人。
      11:1-34的闡釋提及很多舊約的人物,見証他們的生命上如何在不同途徑中實踐信心。這裡似乎可劃分為兩段:亞伯到亞伯拉罕(11:1-16),以11:13-16作結;及亞伯拉罕到先知(11:17-34),以11:33-34作結[註7] 。
      11:35-40向讀者們提及一些當代的見証人,但不能確定這裡所述是誰。雖然一些學者如 Harold W. Attridge及 Simon J.Kistemaker爭論這是見証歷史上的馬加比革命[註8] ( Maccabean revolt),它又可能是指著羅馬皇尼祿(Nero)或多米田(Domitian)逼迫的時代[註9] 。無論如何,內証是不足以決定這是指甚麼時代,但主題倒是非常清晰,它與前人站在同一陣線,證明他們面對患難時仍然堅守信心。
      而12:1-13的勸勉,作者勉勵讀者們在生活上要有堅忍的信心。由於讀者們週遭際遇並不像先祖(12:4)那麼惡劣,故此他們更應該要持守信心,若遇上更大的患難時,便應看為神的操練。
      這裡似乎到達全卷希伯來書的高潮,就是所有勸勉及闡釋都是指向安慰那些正面對患難的讀者們。由耶穌的救贖角色和工作,以致到罪得赦免的救贖功效,作者嘗試指出耶穌的超越性,叫讀者們應將信心放在耶穌身上,他們不是相信屬地的人和等次,而是相信那屬天及永恆的耶穌。從第一個勸勉開始,作者就提醒讀者們要留意他們已經擁有的,最後嚴重警誡他們務要持守信心直等到末後的拯救來到。它不容易守,但卻是必須持守的。
    •  最後的勸勉(12:14-13:17)
      正如 Harold W. Attridge指出這是整卷書的結束勸勉。它似乎沒有一致性的主題,但若我們考慮這個最後的勸勉時,不難發現一點標語字(catchword)作連繫。
      12:14-17鼓勵讀者們肢體之間要和睦,並且要追求聖潔;12:18-29解釋要追求聖潔的需要──因為神會審判;13:1-6再談彼此和睦;13:7-17用第7及17節作為首尾呼應,表達關注那些從前引導讀者的人。如果人際關係是最後勸勉的主題,作者就是要鼓勵讀者們在信徒之間要保持良好的關係,在面對嚴峻的環境時,可以互相鼓勵。
    •  結語(13:18-25)
      作為一封書函,最後也有正式的問安和祝福。本論文開首也曾提及希伯來書的體裁,筆者認為這段是加在講章內容再寄給讀者的
  2. 結論
    希伯來書的結構,令主題十分有組織地排列出來,闡釋及勸勉輪流穿梭,以重點字詞(hook words)串連各段,但卻有不同的集中點;最後一層主題就是希伯來書的高潮,反映讀者們正面對很艱辛的逆境,他們務要在逆境中竭力堅守信心,因為耶穌已為他們奠定了根基,讀者們必得從神而來永遠的應許。
    作為一篇論文,希伯來書有它的論題──耶穌基督超越的救贖;作為一篇講章,它必須對讀者有所鼓勵及提醒,兩者作者都能兼顧了。不單高舉了耶穌的地位,同時也將讀者的眼目轉向祂;今日我們的環境不比當時的信徒艱難,理應更能堅定我們的信心,在這常變的世代中,越發鄭重所聽見的道理,恐怕我們隨流失去。

 

註釋

  1. Harold W. Attridge, Hebrews, Hermeneia (Philadelphia: Fortres Press, 1989) 36.
  2. George H. Guthrie, The Structure of Hebrews: A Text-Linguistic Analysis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Co., 1994) 128
  3. William L.Lane, Hebrews 1-8, Word Biblical Commentary (Dallas: Word Books, Publisher, 1991) 102.
  4. Ibid.
  5. George H. Guthrie正確地為 9:1 – 10:18點題:「新約獻祭的超越」(144)
  6. Harold W. Attidge, 19. 但他把10:26 – 12:13看為一個段落
  7. 這裡的結論不是各段的總結,它只是作為10:32的總結
  8. Harold W.Attidge, 347; Simon J.Kistemaker, Hebrews, New Testament Commentary (Grand Rapids: Baker Book House Co., 1984) 354
  9. 參 “historical setting” in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book of Simon J. Kistemaker,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