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院院訊 2020年11月號

[vc_row][vc_column][vc_column_text]

2020年11月號院訊 (全部內容)


院長的話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兩句詩本來是唐朝詩人王維的詩句,表達一種灑脫閒逸的心境,但當想起這兩句詩句在今天的香港、以及香港教會的境況,筆者另有一種心境來解讀。容許我玩弄一下文字,讓這兩句詩表達今天的處境——就是其實我們今天好像已經山窮水盡、風起雲湧。

  可以選擇的話,許多人都喜歡過休閒的日子,不願意看見危機。作為神學院的老師,如果我們能夠專心研究,讀書寫作,閒來發表一下研究所得,不問世事,活在神學和研究的象牙塔中,是不少我輩中人的夢想。

  可是,我們的城市以及我們的教會,正面對從來未曾遭遇的環境,沒有人知道明天如何,但大部份人都會預期明天一定有更不容易的日子,但既然這個時代選擇了我們,我們只有奮力向前面對挑戰。這豈不是神把我們放在這個時代的原因?

  今天教會的牧者、神學院的教授講師,不是離世而活的詩人,而是回應世界的先知,我們的天性也許不善於面對戰鬥,但這個時代不容許我們逃避挑戰。當我讀到舊約先知書中先知的見證,我看見耶利米在猶大國亡家破時的事奉經歷,也讀到哈巴谷在戍樓上的天問,對照今天的香港,我們似也稍微感受到在大時代中事奉主的感覺,在這樣的一個時代,體會下先知的風骨。

  我們需要基督徒起來認清這個時代的危機和機遇。


危機

  2015年教會更新的統計,全港約有三十多萬人參加教會的主日崇拜,到了2019年參加主日崇拜的人跌到約二十六萬八千人,這是一個驚人的跌幅,這個數字未曾反映社會運動和肺炎疫情對教會的打擊。當然,這個數目沒有包括不參與教會更新統計的教會,以及那些已經因不同的原因不再返傳統教會的基督徒,但也足以說明香港的教會進入嚴冬——外有社會運動帶來的衝擊,不少年青人因政見不同而離開教會;也有教會因著政見而引來撕裂。單單責備離開的人就是不愛教會、不同心,實無補於事;聆聽和接納,反而更有利於解決分歧。

  疫情的影響,也許只是暫時性的,但疫情引來社會經濟上的困難,決非一年半載可以恢復過來,教會絕不可能獨善其身,教會中一定有會眾面對失業,收入減少的因難。教會一方面要關懷在困難中的肢體,同時也一定面對不同程度的經濟壓力;全港移民潮的出現,是不容否認的事實,許多教會每個月都有人因移民離開,不少人在思量之中,也有不少人正在行動,等到時機一到就離開香港,當中不定不乏信徒領袖,教牧同工。筆者認為教會對信徒移民不應避而不談,反而要幫助會眾如何明白神的引導,要考慮甚麼實際問題。離去的人帶著使命而去,留的人帶著信心留低。


轉機

  今天香港的教會,外有疫情、政治和經濟的打擊,內有因政見而產生的撕裂、會眾和教牧捲入全港性的移民洪流之中,結果是教會人心渙散。許多教會在定明年計劃時,也感到許多事情不敢定準,更何況說甚麼五年、十年大計,這樣的時勢,教會如何能成為神大能的子民?

  但這正是一個靈性復興的時刻,危中可以有機。上述的現象說明今天人心惶惶,沒有倚靠,但時局的轉變也提醒我們,沒有人能掌握明天,失去生活的常態,不能預期明天如何,這樣的處境,對基督徒來說,是一個引導我們回到神那裡時機,讓我們重新經歷一次何謂全然倚靠神,把自己的人生交託主,委身於主。

  這是一個教會互相關懷的時刻,人在困難中互相貼近,彼此關顧分擔,就是有人和我們天各一方,也能天涯若比鄰。興幸互聯網絡的進步,我們慢慢習慣了,緃使不能實體相見,也能互傳心曲。若情況許可,我們更應珍惜相聚的機會。市面上有所謂報復式消費,我們祈望信徒可以報復式回到教會中。

  這是一個佈道的時機,今天人心惶惶,平安何處尋?若信徒給未信的世界看到他們因信仰而有的平安,向人宣告,有主帶領人生路,就是基督徒最美好的見證。我們也深信,對未信主的人而言,只有耶穌基督的救恩,能在此時此地給人平安。
這是扎根於聖經,面對時代的時刻。這樣的時代,是追求主話語的時候嗎?我相信只有神的話,給我們力量和智慧面對今天。我們不知明天如何,今天就更要培訓教牧、信徒對聖經有準確而深入的認識,人人有能力在教會、自己家中教導聖經,帶領查經,在多變的世代中,傳遞神不變的真理。有信仰穏固的基督徒,才有穏固的教會,站穩在歷史洪流之上。


  我深切祈望,山窮水盡之處,風起雲湧之時,正是教會復興之日。

 

[/vc_column_text][/vc_column][/vc_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