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號院訊專題文章

2024年11月號院訊

虛空生命定享受生命:傳道書的信息再思

 

引言:

《傳道書》開場白:「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1:2),給讀者的印象,以為《傳道書》帶出的信息是宿命、悲觀主義或享樂主義,例如:人死比人生更好;人勞碌到頭來都是虛空,一無所有;有行樂時就要享受,不要等到將來不能享受才後悔等等,這都是對《傳道書》信息的錯誤理解。

蓋華德 (Walter C. Kaiser) 的《傳道書》註釋書名“Total Life”,中文版被譯作《享受生命》1蓋華德(Walter C. Kaiser)著,詹維明譯,《享受生命》(學生福音團契,1983年。),這譯名我非常喜歡,也能反映《傳道書》的信息帶來正能量。因為虛空只是作者對人生觀察所得,並不是寫此書以表達生命的無奈。那麼「虛空」是甚麼意思?

「虛空」(hebel)2Willem A. VanGemeren edt.,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 Exegesis, vol. 2 (Grand Rapis: Zondervan, 1997), 1003-1006. 希伯來文可以解作「無用」、「無價值」、「無益處」等等,也可用於描述「呼吸或蒸汽的短暫性」,或甚至指「呼吸」,帶出其短暫性質,所以,「虛空」與「風」連用,皆為同義詞。引伸出來描述事情或人生,包括:「無合理的結果」、「無法解答的結果」、「難以理解的」,謝品然譯作「荒謬」,而黃儀章則解作「不能抓住」,其中包括:短暫或很快過去、不能掌握或控制、不能知曉或測透等。黃儀章著,《傳道書的人生智慧》(香港: 天道書樓,2007年),頁7-25。

 

《傳道書》中「虛空」的應用:

可歸納下列三方面:

1.人想掌握自己的人生或生命,卻是不能,因為每件事情都有其定時,死亡正是人人要面對而不能逃避的。(經文例子:5:10;5:15-16;6:11-12)
2.人勞碌卻不能享受成果。(經文例子:2:18-19;2:20)
3.人勞碌卻不似預期的結局。(經文例子:6:3-4;7:15)

正是因為人生所遭遇的,並不是自己可以掌握,也不能抓住,很快過去,況且,成果也不是可以預計,因此,
傳道者對人生這些現象產生一種評價:虛空。然而,這並不是傳道書的結論,傳道者為這些似乎是虛空的人生遭遇提出了正面的方向。

 

《傳道書》帶出正能量:

6次出現與享受生命相關的經文:

「人莫強如吃喝,且在勞碌中享福,我看這也是出於上帝的手。」(2:24)

「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上帝的恩賜。」(3:12-13)

「故此,我見世人,莫強如在他經營的事上喜樂,因為這是他的分。」(3:22)

「我所見為善為美的,就是人在上帝賜他一生的日子吃喝,享受日光之下勞碌得來的好處,因為這是他的分,上帝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上帝的恩賜。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為上帝應他的心,使他喜樂」(5:18-20)

「我就稱讚快樂,原來人在日光之下,莫強於吃喝快樂,因為他在日光之下,上帝賜他一生的年日,要從勞碌中,時常享受所得的。」(8:15)

「你只管去歡歡喜喜吃你的飯,心中快樂喝你的酒,因為上帝已經悅納你的作為。你的衣服當時常潔白,你頭上也不要缺少膏油,在你一生虛空的年日,就是上帝賜你在日光之下虛空的年日,當同你所愛的妻,快活度日,因為那是你生前,在日光之下勞碌的事上所得的分。」(9:7-9)

【這幾處經文貫穿了整卷傳道書,當傳道者觀察到生命中虛空的事時,就反思了這種結論:人生能夠享受生命及勞碌所得的,這是上帝的恩賜。】

人生活在勞碌中,如何才能過得快樂?就是能夠享受生命。因此,

1.明白人生能夠享受勞碌而來的果效,乃由於神的恩賜,而喜樂也是神的恩賜,不是必然的,這樣,才能真正無憂無慮、滿有喜樂地享受生命。(3:12-13; 5:18-20)
2.常存感恩的心,不論在人看來是成與敗、得與失,才能真正享受生命。(11:8)
3.面對得與失,只要存敬畏神的心就可脫離得與失的困惑。

【如何才能洞悉神的恩賜,以致可以享受生命,關鍵在於人是否智慧。】

 

《傳道書》用信仰視角談論人生:

傳道者綜合了他的觀察及提問後,作了總結:「這些事都已經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上帝,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因為人所作的事,連一切隱藏的事,無論是善是惡,上帝都必審問。」(12:13-14)這總結帶出三方面相關的主題:敬畏、守誡命及神審問。下列嘗試分析這些主題與享受生命有何相關性。

享受生命與敬畏的關係:

「我知道世人莫強如終身喜樂行善,並且人人吃喝,在他一切勞碌中享福,這也是上帝的恩賜。我知道上帝一切所作的,都必永存,無所增添,無所減少,上帝這樣行,是要人在他面前存敬畏的心。」(3:12-14)

原來神賜人享受生命的福,在於讓人可以敬畏祂。當人明白自己所有的都是從上帝而來的時候,自然會產生一種敬畏的心。問題是人能否分辨出享受生命是出於上帝恩賜,還是個人努力的結果?在於這人是否有智慧。如何才能追求從神而來的智慧,以致可以真正享受生命?

傳道者看智慧為正直,愚昧為邪惡,(7:25)而上帝造人的原意,是要人得著智慧,即是正直,但人卻偏向愚昧,即是邪惡。(7:29)所以,有智慧的人,就是守神誡命的人,不行邪惡的人。真正的智慧人乃樂於行在神的律例之中,而不是以一般人生的智慧,追求享樂或光輝。(4:13-16)34:13-16提及的智慧少年,雖然好像靠個人的智慧,有所成就,卻不被人喜悅。 47:23-24表明,人雖有智慧,但仍測不透事情的道理,因為定斷的是耶和華,惟有祂,才能使人從智慧與愚昧之間分辨出來。4 7:15-18,「過份」有人譯作「加增」。Kaiser的理解,重點在於人不要假裝敬虔,以虛假的屬靈行為而自欺欺人。當然,人有時會犯錯,但不要加增罪惡,這會引致早死。所以,敬畏神使人不陷在這兩個極端。黃儀章的解釋,主要是建基在7:20,指出沒有人不犯罪的,因為人有時行義和行惡的,人應該承認自己的有限和無知,不自逞智慧,反要謙卑,並心存敬畏。

所以,敬畏神就可以得到這些智慧,而敬畏神的人終久必快樂。

「然而,我準知道,敬畏上帝的,就是在他面前敬畏的人,終久必得福樂,惡人卻不得福樂,也不得長久的年日,這年日好像影兒,因他不敬畏上帝。」(8:12下-13)
「上帝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上帝的恩賜。他不多思念自己一生的年日,因為上帝應他的心使他喜樂。」(5:19-20)

因此,人不需要為一些似乎是不合理或不公義的事而影響生命的喜樂,要知道這些事上帝必定審問,(11:9;12:14)只是不在你所想的時間或方式進行而已。

 

總結:

縱使《傳道書》給人的印象是表達人生的虛空,有很多事情是自己不能掌握,信息卻不是消極或宿命的,傳道者提出正面能量,讓人明白生命乃在神的手中,凡事都有神所命定的時間(即或人未必認同神的時間),而且是美好的。因此,既然不知道未來的事情,那麼,最好就是能夠享受今天勞碌所得的,因為這是神的恩賜,並不是必然的,只要存著敬畏神的心,過著合神心意的生活,就可以享受生命中的快樂,無須憂慮。對於人生面對周遭令人不安或不公義的環境,只要相信神最終會審問,就不會為作惡的心懷不平,(箴24:19)也不會影響我們本來可以快樂的人生。

  • 1
    蓋華德(Walter C. Kaiser)著,詹維明譯,《享受生命》(學生福音團契,1983年。)
  • 2
    Willem A. VanGemeren edt.,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Old Testament Theology & Exegesis, vol. 2 (Grand Rapis: Zondervan, 1997), 1003-1006.
  • 3
    4:13-16提及的智慧少年,雖然好像靠個人的智慧,有所成就,卻不被人喜悅。
  • 4
    7:15-18,「過份」有人譯作「加增」。Kaiser的理解,重點在於人不要假裝敬虔,以虛假的屬靈行為而自欺欺人。當然,人有時會犯錯,但不要加增罪惡,這會引致早死。所以,敬畏神使人不陷在這兩個極端。黃儀章的解釋,主要是建基在7:20,指出沒有人不犯罪的,因為人有時行義和行惡的,人應該承認自己的有限和無知,不自逞智慧,反要謙卑,並心存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