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希伯來書看救恩穩妥與叛教危機

  作者在希伯來書中,藉著五段警告經文(2:1-4; 3:7 – 4:13;5:11 – 6:12;10:19-39;12:14-29)1,勸勉信徒在面對試探和苦難時,仍要持守認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和君王大祭司,避免進入叛教的境地。2因此,希伯來書其中一個重要的神學議題,就是「真信徒」會否因叛教而失去救恩。本文嘗試從希伯來書的五段警告和相關經文(特別是第三段警告經文),探討信徒救恩穩妥和叛教危機的關係。

  在五段警告經文中,作者多次強調他的信仰群體,正面對叛教危機的緊迫性和嚴厲性:(1) 第一個警告「恐怕我們隨流失去」(2:1);(2) 第二個警告「免得有人把永生神離棄…免得有人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了」(3:12;4:11);(3) 第三個警告「若是離棄道理,就不能叫他們從新懊悔了」(6:6);(4) 第四個警告「因為我們得知真道以後,若故意犯罪,贖罪的祭就再沒有了」(10:26);(5) 第五個警告「又要謹慎,恐怕有人失了神的恩」。當中,作者採用一些與「叛教/背道」一詞相關的詞彙,如「隨流失去」(2:1),「離棄」(3:12),「跌倒」(4:11),「離棄道理」(6:6),「丟棄」(10:35),來凸顯信徒叛教的危機。3本文嘗試從第三段警告經文,特別是6:4-8,作為處理希伯來書「叛教」問題的代表。在6:4-8中,「叛教者」(即「離棄道理」的人)是否等於「那些已經蒙了光照,嘗過天恩滋味,於聖靈有分,嘗過神善道滋味,和覺悟來世權能的人」?他們是否「真信徒」?如果是的話,他們又會否真的永遠失去救恩?

  讓我們首先探討在6:4-8中「叛教者」的真正身分。在這段經文中,作者用了一個定冠詞τοὺς (“the”),連接五個不定過去式形容詞用法分詞 (aorist attributive participle),分別是τοὺςφωτισθέντας「已經蒙了光照」(v.4a)、γευσαμένους「嘗過[天恩的滋味]」(v.4b)、γενηθέντας「有[分於聖靈]」(v.4c)、γευσαμένους「嘗過/覺悟[神善道的滋味和來世權能]」(v.5) 和παραπεσόντας 「離棄[道理]」(v.6a),以表明這五個分詞,都是用來修飾同一個對象,目的是強調那些離棄道理的人,就是經歷了救恩的信徒。4其次,作者用這五個分詞,來修飾現在不定詞ἀνακαινίζειν「不能重新懊悔」(v.6b),表明那些已經叛教的信徒不能重新懊悔,即不能再次得著救恩。最後,作者用了兩個現在式副詞用法分詞(作「原因」用法)5,ἀνασταυροῦντας「[把神的兒子]重釘十字架」(v.6c)和παραδειγματίζοντας「明明羞辱[他]」(v.6c),來解釋他們不能重新懊悔的原因。

  從6:4-8的上下文中 (6:1-20),筆者發現了以下一些特點:(1) 在警告經文上文6:1-3中,作者主要採用第一人稱代名詞(「我們」);(2)在其後的警告經文6:4-8中,作者卻只採用第三人稱代名詞 (「那些[人]」);(3) 在警告經文下文6:9-20中,作者又再次主要採用第一人稱 (「我們」) 和第二人稱 (「你們」) 代名詞。6作者以第三人稱的形式論述嚴厲的叛教警告,卻以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直接向讀者保證,他們是在神的信實保守之內。作者基於神的屬性 (6:10),對神的拯救和祝福(6:9)充滿信心。在亞伯拉罕承受神應許的例子中,重點在於神的絕對信實,而不是亞伯拉罕堅持不懈的信心(6:13-18)。7在神的承諾和誓言的雙重保證的基礎上,作者和他的讀者已經在「神的避難所」中,並且在持定擺在前頭指望一事中大得勉勵 (6:18)。最後,作者用了靈魂的錨的隱喻(6:19),並再次回到耶穌照著麥基洗德的等次成為永遠的大祭司的中心主題上(6:20),以增加他對讀者得著神的救恩和祝福的保證。

  因此,警告段落的目的,是促使讀者持守對耶穌完美大祭司工作的信心8,而不是挑動他們害怕失去在神面前的救恩,或試驗他們信仰的真實性。9在6:4-8中,作者採用顯著的「基督教術語」(「蒙了光照」、「嘗過天恩的滋味」、「於聖靈有分」、「嘗過神善道的滋味和覺悟來世權能」),來描述那些宣稱有外在基督徒經驗,實質還未真心悔改的「叛教者」的皈依假象;作者這樣做,可能是為了強調他們十分接近得救。10那些因拒絕基督而叛教的人,表明他們根本不是神家的「真信徒」,不會與基督有分(3:6, 14)。

  希伯來書3:6和3:14是解釋這些警告經文的鑰匙。作者鼓勵他的信仰群體要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以此證明他們是在基督裡有分/神的家。換句話說,因為他們已經是在基督裡有分/神的家(即「真信徒」),所以他們要持守起初確實的信心。3:6和3:14 是一個條件句,當中假設子句(protasis)「將可誇的盼望和膽量堅持到底/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和結束子句(apodosis)「是神的家/在基督裡有分」的關係,應是「證明—推論」(evidence-to-inference, E/I) 的關係,而不是「原因—結果」(cause-to-effect, C/E) 的關係,亦即前者是後者的證明,而不是原因。11對於讀者來說,作者以「最極端」的方式,來提醒他們要認識犯下「叛教」的嚴重後果,並鼓勵他們在耶穌——神的兒子和君王大祭司——的恩典中持守信仰。他們必須通過「將起初確實的信心堅持到底」,來證明他們是真正「在基督裡有分/神的家」(3:6,14);也就是說,作者鼓勵他們繼續持守對耶穌是神的兒子和君王大祭司的「認信」(3:1; 4:1;10:2; 13:15)。「叛教者」只是宣稱相信但不是真正相信的「假信徒」。信徒的真正信心,反映在他們忠心持守對耶穌是神的兒子和君王大祭司的認信上。因此,在其它四段警告經文中,所提及的「叛教者」,即那些「隨流失去」(2:1)、「把永生神離棄」(3:12)、「學那不信從的樣子跌倒」(4:11)、「得知真道後故意犯罪」(10:26)和「違背那從天上警戒」(12:25)的人,是那些只是宣稱相信,卻不是真正相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和君王大祭司的「假信徒」。

  最後,作者在五段警告經文的上下文中,多次保證「真信徒」得著穩妥的救恩,例如:(1) 在第一個警告段落中,作者強調信徒「被領進榮耀裡」(2:10);(2) 在第二個警告段落中,作者強調信徒是「神的家」(3:6),「在基督裡有分」(3:14),「已經相信的人,得以進入神的安息」(4:3);(3) 在第三個警告段落中,作者強調信徒是「得著救恩」(6:9)12,並且「有進入幔內的指望,如同靈魂的錨,又堅固,又牢靠」(6:19);(4) 在第四個警告段落中,作者強調信徒「不是退後入沉淪的人,乃是有信心以致靈魂得救的人」(10:39);(5) 在第五個警告段落中,作者強調信徒「已經給預備了更美的事」,就是「更美的家鄉/一座神所建造的城」(11:16,40;13:14),並且「得了不能震動的國」(12:28)。

  「真信徒」能夠得著穩妥的救恩,完全因著耶穌是神的兒子和君王大祭司。基於這個「更美/更好」的身分13,耶穌成為:(1)信徒的終極拯救者(2:10, 14-15; 5:9; 7:25; 9:28);(2) 信徒的慈悲忠信大祭司 (2:17);(3) 治理神家的兒子和大祭司 (3:6; 10:21);(4) 升入高天尊榮的大祭司(4:14);(5)信徒的隨時幫助者(2:16, 18; 4:16; 13:6);(6) 為信徒進入天堂的先鋒 (6:20; 9:24);(7) 信徒的永遠代求者 (7:25);(8) 信徒更美之約的中保 (7:22; 8:6; 9:15; 12:24);(9) 信徒信心的創始成終者(12:2)。耶穌昔日道成肉身,在地上一次獻祭,永遠有效(7:27;9:12, 26, 28;10:10-14),今日在天上替信徒永遠代求(7:25),作他們隨時的幫助者(4:16),因此祂能夠為信徒提供和保證永恆的救恩(9:28)。14耶穌的永恆不變性(13:18「耶穌基督昨日今日一直到永遠是一樣的」),是信徒得著永遠穩妥救恩的最大保障。

  一方面,作者強調耶穌的「更美」身分,能夠永遠保證信徒不會失去救恩;另一方面,他強調信徒必須透過堅守承認耶穌是神的兒子和君王大祭司(3:6, 14;4:14;6:18;10:23),來表明他們對耶穌的信心/忠誠15 (6:12;10:22, 38, 39;13:7)。這包括在面對「掙扎,責備,虐待,苦難和迫害」時(10:32,33;11:37;12:4;13:3,13),他們展現出「信從,忍耐,忍受,勇敢和勤奮」(3:6; 4:11,16; 5:9; 6:11,12; 10:19,32,35,36; 12:1,7),甚至抵擋到流血的地步(12:4)。他們不應該跟隨流浪曠野那一代的以色列人,學效他們不順服,不忠於神(2:2;3:18,19;4:2,6,11);相反,他們應該效法古時「信心的偉人」(12:1-3),因為他們在面對苦難和迫害時,成功地展現了他們的信心/忠誠 (11:1, 3, 4, 5, 6, 7, 8, 9, 11, 13, 17, 20, 21, 22, 23, 24, 26, 27, 28, 29, 30, 31, 33, 39);尤其重要的,是將耶穌作為他們的終極榜樣(12:2)。信徒對耶穌「堅持到底的信心/忠誠」,是對苦難和迫害的恰當回應;這凸顯了他們持續不斷地認信耶穌是神的兒子和君王大祭司(參見4:14,16; 5:9; 6:11; 10:19, 22, 23, 33, 36; 11:37; 12:1, 4, 7; 13:3, 7, 13)16。

  「真信徒」能夠持守對耶穌的信心/忠誠,完全建基於耶穌在天上的君王大祭司工作,因祂長遠活著,替信徒祈求(7:25),並且替他們提供隨時的幫助(4:16)。至於那些在面對試探和苦難時,不能持守對耶穌的「認信」而失去救恩的「叛教者」,表明他們只是宣稱相信,卻不是真心信從耶穌的「假信徒」。

  1. H. W. Bateman IV, “Introducing the Warning Passages in Hebrews: A Contextual Orientation,” in Four Views on the Warning Passages in Hebrews, ed. H. W. Bateman IV (Grand Rapids: Kregel, 2007), 27. 學者對於這五段警告經文的分段,有不同的看法,可參看H.W. Bateman IV, Charts on the Book of Hebrews (Grand Rapids: Kregel, 2012), 149。
  2. 有關信徒對耶穌的「認信」(ὁμολογία),可參看來3:1; 4:14; 10:23; 13:15。
  3. P. W. Barnett, “Apostasy,” in Dictionary of the Later New Testament and Its Developments, ed. R. P. Martin and P. H. Davids (Downers Grove, IL: InterVarsity, 1997), 73-74.
  4. B. M. Fanning, “A Classical Reformed View,” in Four Views on the Warning Passages in Hebrews, ed.H.W. Bateman IV (Grand Rapids: Kregel, 2007), 176-77. 這五個分詞的article-substantive-καί-substantive (TSKS) 組合,完全符合希臘文文法之Granville Sharp Rule。因此,此處 (6:6) 的分詞παραπεσόντας「離棄」作形容詞用法,較作條件性連接詞用法「若是離棄」可取。Granville Sharp Rule 之詳細描述,可參看D. B. Wallace, Greek Grammar beyond the Basics (Grand Rapids: Zondervan, 1996), 270-90。
  5. 希臘文分詞作「原因」用法,可參看Wallace, Greek Grammar, 631-32。
  6. Fanning, “A Classical Reformed View,” 192.
  7. 在此段經文中,作者三次提及「神」的名字(6:13,17-18,作為該節的主詞),卻只是一次提及「亞伯拉罕」的名字(6:13,作為該節的間接受詞);因此,作者似乎在強調神對亞伯拉罕信實的應許(Fanning, “Classical Reformed View,” 193-94)。
  8. 耶穌的大祭司工作,包括在地上的一次永遠有效的獻祭 (7:27; 9:28; 10:10, 12, 14) 和在天上的永遠施恩和代求 (4:16; 7:25)。
  9. Fanning, “Classical Reformed View,” 218; T. R. Schreiner, “Warning and Assurance: Run the Race to the End,” in The Perfect Savior: Key Themes in Hebrews, ed. J. Griffiths (Nottingham: InterVarsity, 2012), 92.
  10. Fanning, “Classical Reformed View,” 217.
  11. Fanning, “Classical Reformed View,” 214. 這兩種條件句關係的描述 (E/I和C/E),可參看Wallace, Greek Grammar, 682-83。
  12. 根據希臘原文的字義解釋,ἐχόμενα σωτηρίας解作「得著救恩」較「近乎得救」合適。
  13. 作者在經文中,多次採用κρείττων來強調耶穌「更美/更好」的身分,例如:1:4「遠超過天使」;7:19「引進更美的指望」;7:22「更美之約的中保」;8:6「更美的職任…更美之約的中保」;9:23「更美的祭物」;12:24「更美的血」。
  14. 作者在經文中,從不同角度描述信徒得著永遠的救恩,包括:永遠的救贖(9:12),良心得潔淨(9:13-14;10:22),永遠完全和成聖 (10:1,10,14),罪愆和過犯得蒙赦免和不再記念(9:26;10:17-18)。
  15. 希臘文πίστις包括「信心」和「忠誠」的意思。
  16. 在這些經文中,動詞現在時態的用法強調了信徒在各種情況下的持續行為,以證明他們對耶穌的「信心/忠誠」。這些都是習慣性現在時態,以反映他們慣常的生活方式,即他們堅守所承認的信仰,不會改變。習慣性現在時態動詞(customary present) 的用法,可參看Wallace, Greek Grammar, 521-22。